欢迎光临高技能人才网-最权威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启航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公告
中国共产党济宁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体会议精神,深入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市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明确文化强市建设的目标任务 党的十七届

中国共产党济宁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体会议精神,深入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市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明确文化强市建设的目标任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共山东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体会议,结合山东实际,研究提出了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体会议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深刻认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全会提出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更加有力地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我市文化建设新局面。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基调,经济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文化建设也同样取得了明显成效。理论武装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舆论引导正确有力,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不断壮大;“文明济宁”建设成效明显,城乡居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活跃,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对外文化交流范围、领域和渠道不断拓宽,孔子文化品牌影响进一步扩大。这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我市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文化资源大市的地位还不相适应,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文化建设还是薄弱环节。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淡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文化产业发展不快、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大量优秀文化资源还没有充分挖掘,保护利用水平还不高,没有形成发展的特色和亮点;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还不到位,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和优秀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缺乏;缺少具有观赏性、艺术性、吸引力的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演艺活动等等。各级党委、政府对此要有清醒认识,牢牢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真正做到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建设,像重视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像重视维护人民群众经济权益一样重视维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努力把文化强市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争创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活动为抓手,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实力,提升文化发展质量,奋力推动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迈进。

   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2020年我市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理论武装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公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或超过GDP的6%,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得到充分彰显,文化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努力把济宁建设成为世界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建设文化强市的必然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理论武装、精神文明创建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到机关、部队、学校、企业、社区和村镇各领域,体现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在全市广大公民中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一)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中心组学习,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社会建设,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学习实效性。紧密结合我市改革发展实践,不断推出优秀研究成果和通俗理论读物,有针对性、有说服力地回答党员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等阵地作用,办好主体班次,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学习情况的考核。深入开展“社科普及周”、“齐鲁大讲坛济宁分坛”等活动,设立全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普及。各级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首要任务,开设专题栏目,坚持经常性宣传。教育机构要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等都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国防教育,组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共党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理论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提炼培育新时期济宁精神,引领社会风尚,形成共同社会价值取向。继续大力实施典型系列工程,推进典型宣传体系化、制度化、项目化,充分发挥先进典型、道德模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大力实施“四德工程”,宣传普及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行为规范40则”,开展道德模范、“感动济宁十佳人物”评选学习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加强企业、社区、农村等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道德教育网络。深入推进“诚信济宁”建设,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依法依规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推动人人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三)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持续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文明济宁”建设水平。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见实效。深入推进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提高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水平;大力开展社区邻居节活动,构建和谐邻里关系。深入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推动各行各业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

  (上接A1版)扎实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广泛开展文明集市、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文明示范户等创评活动。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的硬任务、硬指标,深化城乡文明牵手共建行动,广泛开展军民警民共建活动,动员各级各类文明单位与农村结对帮扶,形成城乡互动、城乡共创精神文明的长效机制。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制机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四)切实加强文化创作生产和舆论引导管理。一是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牢固树立正确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具有地域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创作生产,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让反映主流价值取向、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得到广泛认同和传播。继续组织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和“乔羽文艺奖”评选活动,推动文化艺术创作生产再上新水平。二是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引导。坚持党对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加强正面宣传,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实现新闻发布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各类新闻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增强政治责任和职业道德,严格遵守宣传纪律,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规范新闻采编行为,对违反新闻纪律、违背新闻道德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努力提高新闻队伍素质。三是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建设,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加强互联网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县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技术装备投入,提高管理效能。强化日常网上舆情监控,依法打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网吧等公共上网场所的监督管理。

   三、坚持政府主导,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一)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城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城市文化定位,积极规划建设艺术馆、杂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运河博物馆等一批彰显济宁地域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确保市级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工人文化宫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二是加快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各县市区要统筹规划,基本完善“三馆一影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电影院)。其中,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县级电影院实现一院多厅数字化放映。三是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乡镇文化站基本设施和功能建设,把村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积极构建“10—15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农家书屋建设要加快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四是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鼓励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基层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演出,确保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一村一月一场,确保农村公益戏曲一村一年一场。大力支持各级文学艺术家协会等群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展览、展示和展演活动,不断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大力推进城乡基层阅报栏(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特别要做好在农村基层的发行和赠阅工作。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活动。五是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实现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实施广电低保惠民工程,确保享受低保群众能够免费收看到有线电视。积极适应“三网融合”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公共新闻播出制作的资金投入,建设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和多媒体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覆盖城乡、双向互动、高清有线电视网络。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二)努力提高公共文化管理服务水平。坚持建、管、用并重,确保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到位、管理到位、使用到位。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创新公共文化管理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提升专业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活动,争创国家、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设施管理,推动大型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后勤服务社会化。加强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保障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城乡低收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公共文化需求。统筹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规划建设,综合利用、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社会效益。

   (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儒家文化资源,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深入拓展“诵读中华经典”活动,推动儒家文化进学校、进课堂,鼓励中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课,适当增加儒家文化等传统经典范文、诗词在教学中的比重,高等院校定期举办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或论坛,加强领导干部德育研修基地建设。加强对民间传统艺术、技艺的挖掘研究、传承保护和推介演示。进一步加强对孔孟文化、始祖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佛教文化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增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依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健全文化遗产安全管理防范体系,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文化街区,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完善普查建档制度、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坚持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编制和实施《中华文化标志城总体规划》、《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为统领,以实施孔孟文化遗产地保护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为切入点,重点抓好鲁国故城大遗址、尼山大遗址等大遗址保护,孔子博物馆、孔子学院总部国际青少年研修基地、九龙山山体水系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展示以孔孟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软实力,把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区”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四)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孔子文化品牌走向世界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孔子文化品牌的带动作用,持续办好孔子文化节、尼山论坛和世界儒学大会,精心组织“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孔子友谊奖”评选活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努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走出去”格局,进一步扩大孔子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四、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济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化资源禀赋深厚,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转型提升为重点,积极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一)着力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依托我市文化资源条件,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和资源差异,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的统筹规划,着力构建“一园、三带、四区、七大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一园”: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努力将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打造成济宁文化产业核心区、山东鲁文化产业聚集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区、东方文化产业高地。“三带”:一是儒家文化产业带。大力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战略,以三孔、四孟及尼山圣地旅游度假区为依托,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艺术品业,形成儒家文化产业集群。二是运河文化产业带。以北湖度假区、市中区、任城区、微山县、鱼台县、汶上县、梁山县为重点,以太白楼、运河博物馆、南阳古镇、南旺分水龙王庙及古运河开发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影视传媒业、演艺娱乐业、艺术品业。三是生态文化产业带。以微山湖湿地、邹城峄山、泗水泉林及万紫千红绿色生态休闲度假区等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演艺娱乐、生态观光。“四区”:一是始祖文化产业区。以九龙山为背景,以少昊陵、黄帝寿丘为依托,打造中华始祖文化园区,开启世界华人寻根游。二是水浒文化产业区。围绕水泊梁山原址,以水浒文化为主题,规划建设人文景观和水浒博物馆,大力发展民间艺术、影视传媒、演艺娱乐、武术培训、休闲度假等产业。三是红色文化产业区。以微山县、金乡县为重点,以“铁道游击队”和“鲁西南战役”等红色革命教育题材为主要内容,建立集教育、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红色文化产业基地。四是佛教文化产业区。以汶上县、兖州市、金乡县为重点,充分利用太子灵踪塔、兴隆塔、光善寺塔及佛教圣物在国内佛教界的知名度,加快推进中都佛苑、兴隆文化园等景区建设,带动相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七大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影视传媒业、出版印刷业、演艺娱乐业、艺术培训业、节庆会展业和艺术品业等七大产业。

   (二)实施文化产业载体建设工程。以壮大文化龙头企业为抓手,以开发建立文化产业项目为突破,集中力量培育文化产业发展三大载体,即重点培育30个骨干文化企业、2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0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着力构建文化产业发展市场主体。探索建立推动文化产业载体建设的长效机制,定期认定公布济宁市重点文化企业、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名录。积极探索通过注入资金、资助项目开发、划转相关资产等方式,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和发行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企业债券等方式壮大实力规模。建立健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领导包保工作责任制,加强跟踪服务和定期调度。加大重点项目推介力度,健全完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加强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定期发布文化产业投资信息,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项目投资开发。重点文化产业园区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切实搞好功能定位,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整合同城同业资源,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集中度,尽快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聚集区,走出一条特色化、集群化发展的路子。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努力把东方文博城打造成集文化演艺、文化会展、文化创意、文化产品交易、文化学术交流、休闲度假、餐饮服务为一体的独具文化魅力的特色地标城。

   (三)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金融、体育、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文化引领经济、经济支持文化、文化经济互动的发展格局。一是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建立文化、旅游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文旅合作,形成文化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整体发展的机制。积极争取设立国家级儒家文化旅游实验区,加快推进三孔、四孟等儒家文化资源的整合。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创新演出形式,提升创意水平,打造我市品牌旅游演艺节目。积极推进演艺节目进景区、进酒店,以丰富旅游者娱乐生活。依托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学素材和民俗文化,同旅游景区的开发有机结合,创作代表我市文化特色、具有广泛影响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提高创意水平,设计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宗教文化、水浒文化的体验中心。充分运用动漫、虚拟现实、多媒体展示、声光电等手段,加快推进兴隆文化园、水浒文化主题公园等项目建设,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娱乐性,提供全方位的身心体验。加大对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加快推进尼山圣境、兴隆文化园、微山湖国际旅游岛、大运河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二是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充分运用数字网络技术,加快构建先进文化的传播体系,提高文化发展的科技含量。鼓励新闻出版单位和企业开发制作数字图书、数字报刊,发展电子阅读及有声阅读,鼓励印刷复制企业加快生产技术改造,实现出版印刷的数字化转型。着力提高文化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扶持发展一批文化创意企业。三是积极推动文化与资本融合。创新文化投融资体制,加快建立文化与资本合作的平台,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外资、社会资金及文化部门以外其他国有资本参与文化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债券,鼓励风险投资基金进入新兴文化业态,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增强文化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加快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农业、工业设计、建筑、体育等其他产业融合,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拓展发展空间。

   (四)积极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大力发展图书报刊、动漫游戏、影像制品、书画交易、民间工艺、文物古董等特色文化产品交易市场,积极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推行“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和“国民文化消费卡工程”,引导形成中、高、低端分众化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推动文化产权交易规范运行。适时成立文化产业促进会,制定行业规范,引导行业组织更好地履行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能。建立健全文化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引导各类文化企业连锁化、品牌化、规模化和诚信守法经营,推动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繁荣发展活力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是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动力源泉。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提出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积极推进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加快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完成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任务,使之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文化市场主体。深入推进报业、广电、文艺院团改革,整合相关资源,充分发挥文化名人、文化领军人物的带动作用,组建报业传媒集团、广电传媒集团、演艺集团公司。济宁日报社要稳步推进发行体制改革,组建专门的发行公司,拓展发行渠道,扩大市场份额,不断增强党报影响力。广播电视台要实施制播分离改革,组建面向市场的节目制作公司,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专业化水平。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步伐,按时完成全省一张网整合任务。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积极深化内部人事、分配、管理机制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二)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积极推进局台分离改革,把党委、政府管文化的重点放在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上,尽快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向间接管转变,由管直属单位向管社会转变。对完全公益性单位和单位中的公益性部分,政府重点扶持,保证财政投入,使其充分发挥公益作用;对公益性和经营性融为一体的,一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引导其走向市场。进一步明确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职责,明确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单位性质,确定其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技术装备建设,确保办案经费的足额投入,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整治虚假广告,维护文化市场秩序和文化安全。

   (三)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严格规范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审批程序,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要认真做好资产清查、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严格按程序报批。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国有文化资产绩效考评办法,将绩效考评结果与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经费安排、资产配置、经营者收入分配挂钩,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

   六、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扎实推进

   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强化资金政策支持,建设宏大人才队伍,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落实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研究制定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解决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切实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部门的领导班子建设,配齐配强宣传思想文化干部队伍。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工作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查考核。制定文化改革发展目标考评细则,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扎实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二)建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机制。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整合现有宣传思想文化议事协调机构,成立文化强市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办事机构,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人大要依法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监督和视察。政协要发挥人才荟萃优势,积极建言献策,加强民主监督。文联、社科联等文化领域人民团体要创新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履行好联络协调服务职能,加强行业自律,依法维护文化工作者权益。切实加强县(市、区)文联、社科联组织机构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动员和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文化建设。文化领域各部门单位要自觉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切实发挥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各级各部门单位要根据自身职能,大力支持文化建设,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形成促进文化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完善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从2012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不少于1亿元。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要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健全同财政收入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保证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预算;自2012年起,全市财政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文艺创作生产和农村文化建设,加大对欠发达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保证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要强化多元化投入,加大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完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确保文化产业增长幅度高于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长幅度,文化产业投入增幅高于固定资产投入增幅,新兴文化产业增幅高于整个文化产业增幅。文化创新型企业(项目)和文化高新技术企业(项目)享受省级高新技术开发项目政策,进入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纳入优先发展产业目录,享受相应优惠政策。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加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建立完善文化产业统计上报制度。切实加大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补贴、股权投资、贷款贴息、扶持奖励等支持引导力度。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改革单位投入不减少、条件有改善、人才不流失、发展可持续;针对文化单位不同特点和文艺人才培养规律,围绕改革人员分流安置、医疗、养老、离退休待遇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等关键环节,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创造有利于改革的宽松政策环境;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有突出贡献特殊人才、德艺双馨艺术名家、濒危稀有剧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团队,制定专门扶持保护政策;对国有文艺院团落实一团一场和免费配备流动演出车。

   (四)培养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人才队伍。一是重视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要以重大文化项目为载体,有计划地引进优秀文艺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市重点人才引进计划、优惠政策要向文化领域倾斜。积极开展“孔孟之乡文化名家”等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扶持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大力培养文化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专门人才、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强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服务基层。选派有专长的大学生到基层从事宣传文化工作,鼓励文化体制改革中分流人员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推行文化干部双向挂职锻炼。配齐配强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加强经常性教育培训,力争每3年将全市基层宣传文化队伍轮训一遍。积极扶持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深化职称评审改革,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同等对待。三是加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自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注重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和从业能力,努力在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本决定要求,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意见并组织实施。

                                                  -------国家高技能人才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