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高技能人才网-最权威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启航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过去5年工作 过去5年,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5年。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从1174亿元增加到2616亿元,年均增长15.9%,5年再造了一个宝安,占全市比重从23.7%提高到27.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年跨越5个千亿

过去5年工作

  过去5年,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5年。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从1174亿元增加到2616亿元,年均增长15.9%,5年“再造”了一个宝安,占全市比重从23.7%提高到27.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年跨越5个“千亿元”台阶,达到9032亿元,年均增长18.2%,占全市比重从41.8%提高到49.6%;2010年出口总额865亿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含光明新区)102亿元。经济质量和效益显著增强。2010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98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42.6%提高到55.2%;公开公告专利1091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41.2%。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金融、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企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境外世界500强投资企业从71家增加到103家;上市公司从6家增加到3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2家;“三来一补”企业不停产转型528家;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迅猛。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从1.65亿元增加到3.61亿元,万元GDP水耗、电耗年均分别下降5.9%和3.1%。

  过去5年,是平安和谐宝安建设强力推进、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5年。

  过去5年,是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同步加快、城市面貌和公共文明显著提升的5年。

  过去5年,是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的5年。

  过去5年,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社会风气和干部队伍作风明显转变的5年。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延续“十一五”时期的良好态势。经济综合实力稳步增长。全年有望实现“三个突破”、“两个增加”、“五个提高”。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0亿元,出口总额(不含光明新区)突破900亿美元;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均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社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提高近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工业产品内销比例提高近2个百分点。以“办赛事、办城市”推动特区一体化一年明显见效。坚持比平安、比稳定、比和谐、比服务,圆满完成大运会宝安赛区各项任务。着力培育“阳光、勤劳、感恩”的文明风尚,20万大运志愿者倾情奉献,广大市民大力支持“绿色出行”,展示了良好的家园意识和城市文明形象。市要求明年完成的11项一体化考核指标,我区今年可提前完成6项。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建设创新“织网工程”试点扎实推进,“十件民生实事”进展顺利,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8642套,新增优质公办学位10680个,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达85%。“双到”扶贫工作成效明显,帮扶欠发达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投入加大。信访维稳形势保持平稳,社会治安持续好转;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强力推进,1-11月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9.9%、16.3%。

  5年来,宝安区的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认可,李长春、周永康、刘云山、李源潮、汪洋、张德江等领导,对宝安区加强道德建设、强化社会治安、创新基层党建和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分别作出重要批示;王荣书记、许勤市长等市领导多次到宝安检查指导,对我们的工作予以肯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对宝安区有关做法进行宣传报道。

  过去5年工作的经验和启示

  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我们把调结构、促转型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及时出台调结构“1+6”、保增长“1+8”、淘汰低端企业等系列政策文件,同步推进“积极引进、大力培育、转型升级、有序转移、依法淘汰”的工作举措,抢抓机遇,化危为机,实现了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双丰收”。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发展难题。我们转变观念、大胆探索,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全区上下求新求变、锐意进取的氛围日益浓厚,为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创造了良好条件。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坚持民生优先,每年的一号文件都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题,坚持抓基层打基础,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每年做好“十件民生实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必须始终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治理,强力推进平安和谐建设。针对宝安复杂的区域环境、严重倒挂的人口结构、巨大的社会管理压力,我们把平安和谐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探索了行政责任与社会责任、严打与防控、整治与教育、大排查与大调解、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具有宝安特色的平安建设模式,为群众安居乐业营造了良好环境。

  必须始终坚持抓好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我们持之以恒抓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和执行力建设,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职责清晰、奖惩分明的责任体系,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干部作风持续好转,对社会风气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未来5年发展目标与任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宝安迅速走上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道路,为我们新一轮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当前,宝安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将宝安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区位责任,实现跨越式、差异化发展。

  明确新坐标

  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珠三角地区深度融合,前海开发加速推进,深圳城市中心加快西移,宝安处于珠江口东岸发展轴脊梁的区位优势更为凸显。我们要跳出宝安看宝安,以新加坡、香港等先进城市为追赶目标,以开放的眼光、国际的视野谋划未来。

  担负新使命

  在深圳经济特区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新时期,作为孕育了特区和为特区改革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宝安,要自觉肩负起率先实现一体化、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种出“高产田”等光荣使命。

  作出新贡献

  建设新宝安,我们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和一大批成长性较强的企业,有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有一支作风务实、敢打硬仗、敢于胜利的干部队伍。我们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有义务更好地为全区老百姓谋福祉,为全市发展作新贡献。

  今后5年的总体思路

  牢牢抓住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深入推进特区一体化为抓手,加快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着力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新宝安。

  未来5年发展定位

  努力将宝安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特区一体化先行区和深圳西部城市中心。通过5年的努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显著进展,区域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民生福祉显著改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地区生产总值(含新区)达到48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约12%,占全市比重达到三分之一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含新区)达46000元;力争把宝安建设成为产业发达、经济繁荣、活力迸发的黄金发展带,成为功能完善、管理有序、文明时尚的城市新中心,成为社会和谐、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的宜居宜业地,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未来5年的工作总体原则

  坚持质量导向,“好”字当先。以深圳质量为新标杆,更加注重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环境,以质取胜,又好又快,好中求快,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创新导向,“敢”字当先。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勇气,把改革创新作为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的法宝,不为定势所困,不为风险所惧,不为视野所限,敢于超越先进,大胆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坚持责任导向,“干”字当先。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自觉做到责任第一、认真第一、结果第一,咬定青山不放松,想干、敢干、快干、会干,在新的起点上,重新焕发拓荒牛的激情,再次创业、再创辉煌。

  坚定不移实施六大战略性举措

  (一)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创产业转型新优势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培育提升第三产业,抢占现代产业制高点,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基地、区域性服务中心和创新中心,建设产业强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升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跨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和专项资金的引导扶持作用,深入推进重点企业“一企一策”服务和民营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扶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强力推进低端企业淘汰计划,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加强载体建设和大项目带动。促进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引导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转型发展。

  (二)

  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增创自主创新新优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入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

  增强源头创新和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公共研发平台、公共检测平台、开放性研发基地、技术转移平台等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规划建设以“桃花源”为基础的宝安科技创新园,推进“一街道一创新园”的建设。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创业投资和科技中介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使宝安成为创新创业、成就梦想的首选之地。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度融合。

  建设人才强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灵活的机制、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贴心的服务,大力培育引进我区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本土人才。切实帮助高端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着力改善科技创新条件,做强专业技术人才的交流合作平台,以人才高地打造创新高地、产业高地。

  (三)

  大力推进特区一体化,增创城市发展质量新优势

  紧紧抓住特区一体化的重大机遇,突出功能完善、突出区域协调、突出重点带动,以高水平的城市发展引领产业发展、集聚优质资源、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区。

  优化空间布局。以国际先进城区为标杆,注重区域特色,针对分设新区的情况,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规划,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统一”,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高起点规划建设以宝安中心区为龙头、大空港区域为腹地、松岗和石岩为两翼的黄金发展带,尽快形成引领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优化城市发展单元,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推进社区规划设计,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

  完善城市功能。“十二五”期间投入1500亿元,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配套功能。建设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打通交通“瓶颈”,尽快形成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达到95%。继续推进水、电、油、气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多元化的资源能源保障体系。

  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城区品位。改善生态环境。倡导低碳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争创国家生态区。

  (四)

  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增创社会和谐新优势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要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打造社会管理创新试验区,建设民生幸福城区。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继续每年实施 “十件民生实事”,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延伸,搞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民生”,关注热点民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规划新建一批学校,优质发展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完善社区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强力推进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妇幼保健院中心区新院、新安医院、区儿童医院等建设,健全社区健康服务体系,改善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大食品药品动态监管和风险监控力度;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升预警防控、处置应对能力;普及公共安全知识,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五)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创人文环境新优势

  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新宝安,尤其需要文化的提振、支撑和引领。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着眼于提高市民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特区精神和大运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以学习罗莹哲等先进典型为契机,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社区义工服务站建设,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发展壮大慈善事业;加强人文关怀和社会安抚,增强广大市民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培育“以阳光心态面对人生、以辛勤劳动创造生活、以感恩情怀融入社会”的文明风尚。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深入实施素质工程,健全素质教育网络,不断提高市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发展特色文化。针对宝安人口和人文特点,推进打工文化建设,发展壮大打工文学、民工街舞、外来青工文体节、劳务工博物馆等打工文化品牌,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发挥我区先进制造业和人文历史的优势,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的融合,重点发展工业设计、高端印刷、高端工艺品和艺术原创与服务业等,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实施文化产业“一街道一品牌一载体”工程,扶持一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文化产业中介服务机构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力争“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

  (六)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破解难题、促进科学发展最有效的途径。要牢记特区使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向改革开放要发展空间、向改革开放要发展质量、向改革开放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区的路径。

  全面落实综合配套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突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职能;按照重心下移、权责一致的原则,科学划分区、街道事权,理顺垂直管理与辖区管理的关系,强化街道对社会管理事务的组织、协调、指挥职能;整合街道、社区行政管理资源;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建设服务型效能型政府。深化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实施第四轮区、街道财政体制改革。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开放与合作。大力实施外溢型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合作,加快推进“双转移”,积极参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建设,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与竞争,赢得更大发展空间。深化对外经贸合作,推动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在经贸、文化、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深莞惠一体化。推进宝安中心区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无缝衔接、优势互补,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与光明新区、龙华新区的合作,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为全市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积极做好对口帮扶工作,提高辐射服务能力。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

  科学化水平

  立足新起点,建设新宝安,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切实强化党建“主业”意识,努力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新宝安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进一步发挥区委在班子建设中的表率作用。

  (二)着力固本强基,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社会领域党的建设。顺应社会结构变化、社会组织多元的新形势,把党的组织建到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细胞上,把党的工作覆盖到各个领域,以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带社会建设。

  (三)着力发展党内民主,进一步激发各级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完善党委领导工作机制。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强化区委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职能,充分发挥区委委员作用;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会负责、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进一步推进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

  (四)着力弘扬优良传统作风,进一步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权力就是责任、工作就是服务”的意识,面对群众的诉求,不能简单说“不”,必须主动服务,扑下身子、沉到基层,认真了解民意,充分发挥民智,紧紧依靠民力,努力实现民望。

  (五)着力打造廉洁城区,进一步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增强廉政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2年经济发展

  主要目标

  2012年是新一届区领导班子的开局之年,是特区一体化“两到三年有大的突破”的关键之年。全区上下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弘扬大运精神,焕发工作激情,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近几年重点工作计划,把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更好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一流的业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2012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税收总额(可比口径)增长1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比口径)增长12.5%,万元GDP水耗、能耗分别下降5%、4.61%。突出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在经济建设方面,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全力以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促进自主创新,在做大做优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同时,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尽快落实新兴产业招商推介会签约项目,大力推进五大总部基地、十大新兴产业园规划建设。继续实施低端企业淘汰计划。

  在城市建设方面,高标准推进宝安中心区规划建设,启动大空港区域第一期工程;丰富“5333”严管示范区内涵,将交通秩序优化整治等工作纳入严管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市容环境;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在社会建设方面,固化提升大运期间的经验做法,群防群治、综合治理;鼓励和支持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转型发展,全面落实帮扶欠发达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的各项措施,切实保障原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突出抓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开展大规模的外来务工人员素质培训,增强家园意识和归属感;通过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让人民群众更好享受发展成果。

  在文化建设方面,研究制定加强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在人文精神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文艺精品创作、品牌培育、人才管理、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拿出可操作性强、有力度的改革创新举措,着力打造文化强区。

  在政府服务方面,全区各级各部门要迅速制定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工作计划,明确具体的服务项目、工作目标和措施、责任领导和人员、进度安排,公开向社会承诺,以实实在在的服务效果取信于民,让群众满意。

                                          --------国家高技能人才网

友情链接